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携手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全国首个县域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随着揭牌成立大会暨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县发展研讨会的举办,研究院正式落户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王成山、李立浧、邱爱慈及多位电力系统领域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
研究院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钱塘国际新城海川科技创新园,将由海宁市人民政府提供运营及科研资金、办公场地等支持,旨在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多链条融合、多主体协同的创新模式,聚焦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配电网弹性技术与装备、电网柔性控制技术与装备等多个领域,按照“政府主导、电网引领、社会参与”的新模式,政、企、校三方联动共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前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高水平建设,并将在科研项目申报、关键技术掌握、人才队伍培养、孵化器平台建设四大方面实现突破。为推进“技术创新、产业赋能”,打造海宁新型电力系统“县域样板”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
研究院现有办公面积约3000㎡,紧邻杭州下沙大学城,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研究院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1.5小时通勤圈可覆盖长三角各大主要城市(距杭州萧山机场及杭州市中心武林夜市30分钟车程,距上海虹桥机场40分钟车程),周边集聚电子信息、泛半导体、智能装备、智慧医疗等若干产业链。研究院配套设施齐全,能为入驻科研团队提供集办公、餐饮、休闲、住宿等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在日前召开的研究院揭牌成立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浙江省能源局,海宁市委市政府,西安交通大学、浙江省电力公司、南瑞集团、等相关合作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参会人员就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发展新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县域样板打造等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在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县发展研讨会上,院士、专家学者及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实践、技术发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认为,县域新型电力系统的打造对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意义重大。在这一领域,海宁先行先试、先出经验、无论是从战略上、政治上、可持续发展上都占领了先机、立在了潮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表示,海宁在新能源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此次研究院的成立,将西安交通大学技术优势同海宁的社会目标相结合,对于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进步非常有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指出,海宁以打造坚强智慧电网为核心,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探索实践,成效显著,具有推广意义。
据了解,海宁以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自2012年起就已起步。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以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浙江嘉兴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项目为起点,开展了大量新能源接入的有源配电网发展创新实践,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效。国内首套500千瓦级别碳化硅多端口能量路由器、国内首个四端口柔性互联的中低压交直流混联直流微电网、国内首套配网级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等先后落地。截至今年11月底,海宁全域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10万千瓦,成为浙江最大的区域新能源产供储销一体化基地。“十四五”期间,海宁谋划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原定目标光伏新能源产值500亿元。如今发展超预期,预计2023年产值达到700亿元,随着产能释放和新项目的落地,很快将达千亿级别。从政府建设目标调整中,可以窥见海宁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的活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辐射效应强大。